圍紀實驗室
Advertisement

>返回首頁 台灣媒體爭議是指台灣媒體的報導和採訪缺乏專業水準而引發的社會爭議,一般認為批判媒體規模大增的起點起自於2000年八掌溪事件。部份認定該亂象的民眾認為:台灣雖享有高度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環境,但因激烈市場競爭與明顯政治立場,媒體的報導本身常成為爭議的主角、報導採訪違反人權。在此認知下,台灣部分學者興起了與媒體對抗運動以抗議及試圖解決此爭議。

背景[ | ]

台灣因隨著媒體的增多[1],過去平實的報導風格已不能保證留住閱聽人;於是各種爭議性高的報導逐漸成為主流的版面。导致在今日,台灣媒體的可信度正受到質疑:自由之家的評比報告指稱,台灣媒體被認為是「煽色腥的、商業化的與黨性頑強的」(sensational, commercialized, and overly partisan);《洛杉磯時報》在一篇敘述台灣媒體現狀的報導中,將標題訂為〈他們無能力處理事實〉(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2]

台灣是世界上將收視率廣告價聯繫最緊密的地方。台灣的收視率調查結果長期由AGB尼爾森所壟斷,而AGB尼爾森的收視結果則是根據個體家庭得出。一些人認為,由於一些安裝收視器的家庭屬於社會較低階層,這些人的閱聽傾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媒體節目的走向,成為了台灣媒體節目日益沉淪的原因。

同时,台湾解严以来,电视频道数增长数十倍,尽管广告额也有增长,但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中,旧媒体则不明显。无线电视的广告收入已连续6年负成长。有线电视也在2005年停止增长。

另外一方面,因為2000年代入主台灣執政之民進黨政府對媒體控制力的較為減少,導致各媒體主觀化私有化,加上幾個重要的媒體均由兩方政黨把持或立場各偏向泛藍或泛綠,舊有影響勢力不願放棄部份過去所得特權,新勢力又利用執政優勢積極去占有新發言權;因此部分台灣民眾認為自此階段開始「媒體的客觀性幾乎等於無。」(《洛杉磯時報》)。在此認知下,台灣部分學者興起了與媒體對抗運動以抗議及試圖解決此爭議。[2]

2006年愛德曼公關公司調查包括澳洲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南韓新加坡、台灣等國家或地區的媒體受信賴程度,台灣敬陪末座。愛德曼公關公司亞太區總裁Alan Vandermolen認為:台灣人批判性較高、台灣媒體競爭過度、台灣媒體偏向煽色腥走向等,都是導致台灣媒體形象不好的主因。根據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2006年10月24日發布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最新年度評比,台灣從前一年的51名進步為43名,排名比日本的51名、美國的53名都高。但是台灣媒體受信賴程度在另一項調查中卻僅1%,是亞太最低[3]

採訪爭議[ | ]

台灣媒體記者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各家電子媒體為了獲得較為聳動、刺激的畫面,以換得較高的收視率,造成媒體的採訪行為本身也成為新聞事件、引發社會爭議,此外,也有一些爭議則是因為直播技術所引起,甚至有民眾檢舉電子媒體因採訪而違規停車。採訪上所引發的爭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數種:

(一)與採訪對象發生爭執
如在2004年9月期間,媒體與英國著名歌手艾爾頓強在機場爆發口角衝突[4]
(二)利用採訪機會表達意見,混淆記者的角色
例如在2006年8月期間,《聯合報》記者丁萬鳴趁著採訪之便,高喊「阿扁下台」[5]
(三)採訪問題不適當,傷害受訪者
例如常問受訪者「請問你現在有什麼感想?」、「你知道爸爸(媽媽)已經死掉了嗎?」,尤以電子媒體記者最為嚴重,就連火災、空難或車禍等意外現場,均曾出現過此一問題[6][7]
(四)現場直播爭議畫面
例如2005年5月期間,藝人倪敏然自殺事件當事人夏禕召開記者會,兩名媒體記者因搶鏡頭不和而互罵髒話[8]
(五)未考慮記者人身安全問題
例如2004年10月,納坦颱風來襲,台視記者平宗正接獲行政院長游錫堃將視察員山子分洪道之消息,在分洪隧道口等待,不慎被捲入洪水中溺斃[9]
另在2003年4月期間,台北市和平醫院SARS疫情而封院,台灣《壹週刊》兩名記者設法偷待在封鎖的和平醫院裡採訪攝影[10],即被台北市新聞處處長吳育昇批評該舉是「無視記者的人身安全」、「漠視新聞道德和新聞自律的原則」[11]。但《恐慌,在政治瘟疫蔓延時》[12]這一本書批判台北市政府的處理方法,並肯定壹週刊記者潛入和平醫院所做的報導。

使用血腥照片或畫面爭議[ | ]

為了追求效果,報紙或電子媒體常將血腥、煽情的照片、畫面放於顯著的版面位置或是新聞的重要時段,例如蘋果日報即常遭到批評,將傷者及屍體等照片放於頭版,不但不尊重當事人、也很可能會嚇到讀者,最知名的例子是在2006年11月,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女士車禍重傷,蘋果日報直接在頭版刊出血淋淋的車禍照片;引起政府開罰。[13]

其他主流報紙雖幾乎不會出現這類照片,但亦有例外的時候。如2007年4月12日高雄壽山動物園鱷魚咬斷人臂事件,除了自由時報將鱷魚將人臂含在口中的照片之血腥及斷臂處打馬賽克外,蘋果日報及聯合報僅於血腥處打馬賽克,並將之刊登於頭版,中國時報則雖將其在於第三版,但完全未對照片做任何處理,而引發社會爭議及藍綠立法委員譴責。[14]

災難報導爭議[ | ]

由於災難事件最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災難事件的新聞報導是各家電子媒體的必爭之地,災難報導常引起的爭議包括以下數種:

(一)反覆播放災難畫面
2000年7月12日所發生的八掌溪事件
(二)幫台北市政府隱瞞SARS疫情
台灣媒體在壹週刊記者潛入和平醫院報導不當封院政策事件後,才開始批評台北市政府對和平醫院的不當封院政策(之前只有自由時報有幾篇讀者投書及和平醫院院內日記在批評不當封院政策)。因此有人認為台灣媒體實際幫了台北市政府隱瞞疫情,甚至指出如果台灣媒體能在封院初期就依照常識批判不當封院政策,壹週刊記者潛入和平醫院的行為就沒有必要。
事件過後,台灣公共電視拍攝《走過和平》紀錄片,記錄台灣在SARS疫情爆發期間,疫情最為集中的和平醫院為背景和相關人物的心聲、事後相關懲處與法律審判歷程。
(三)誇大災情
例如2004年9月11日,台灣發生嚴重水災。部分電視台記者遭到自由時報指出故意「蹲在水裡連線」,造成「水淹及胸」假象的照片[15]

暴力、刑事新聞爭議[ | ]

刑事新聞畫面[ | ]

1997年4月至11月,白曉燕命案發生。在白案開頭未確認被害人安危之時,就有部分台灣媒體發布新聞,甚至公開歹徒的綁架照片;至白曉燕屍體被發現時,臺灣媒體不但派SNG車至現場以現場連線直播方式報導,對屍體的慘狀描述更是鉅細靡遺,隔天各大報也以大幅版面報導並附大量現場圖片。1997年8月19日,警方與歹徒發生槍戰。部分台灣媒體將警方的攻堅行動公開,被認為是造成除被當場格斃的林春生之外,其它兩位歹徒順利逃逸的原因。1997年11月18日,歹徒之一陳進興挾持南非中華民國大使館武官卓懋祺(McGill Alexander‎)一家五口。當時臺灣各新聞台不但在使館外圍進行連線報導,還爭相打電話採訪陳進興,將陳進興塑造出「黑色英雄」的形象。

2005年11月,台灣蔡姓商人遭林明樺集團綁架。人質尚未脫險之前,部分台灣平面及電子媒體以搶先報導相關新聞方式大幅刊載相關訊息。[16]

持續播出林正杰毆打金恆煒畫面[ | ]

2006年8月24日晚間9點多,民視新聞台政論談話性節目《頭家來開講》來賓林正杰與金恆煒因意見不合,林揮拳向金,造成金鼻子掛彩流血。[17]自接下來的22:00新聞開始,除了民視新聞台播出自己的畫面之外,包含年代新聞台、東森新聞台、中天新聞台、三立新聞台(自23:00新聞開始)、TVBS-NEWS,皆曾以全螢幕、或分割鏡面的大框、或定格小框,持續不斷播出翻拍自民視新聞台的毆打畫面。

話題人物炒作爭議[ | ]

經常出現的技術性錯誤[ | ]

台灣的電子媒體經常出現錯別字等技術性錯誤,有人認為出現頻率過高。例如,2007年5月6日,三立的民進黨2007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黨內初選特別報導[18]三立新聞部經理余朝為說,是因為面板更改時電腦當機所致,但只有幾秒鐘,事後已立即更正。[19]

對某些人事物的炒作、造謠或雙重標準[ | ]

台灣媒體會出現聯合使用相同謠言攻擊單一人事物的現象,其錯誤謠言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造成人民錯誤判斷。

有關錯別字、錯用成語的報導[ | ]

台灣的電子媒體亦會出現錯別字及錯用成語的現象;雖然說技術性的錯誤很難完全避免,但是此現象過多則反映了媒體趕新聞及審稿不確實。

而媒體會遭到批評的原因,還包括媒體對錯別字的態度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泛綠支持者批評,台灣媒體可以針對泛綠政治人物的錯別字及錯用成語做出連續數天的批判報導、浪費重要新聞版面,但是卻不願意加強自身記者編輯的中文能力及審稿資源。

以下是在錯別字、錯用成語所做出的錯誤報導或新聞炒作列表:

  • 陳水扁總統使用罄竹難書成語形容正面行為事件。
  • 「三隻小豬」被媒體指為成語事件(「三隻小豬是成語?不要誣賴教育部!」一文指出,這是台灣媒體共同做出的錯誤報導)。
  • 教育部成語「音容宛在」寫錯字事件。

關於台灣高鐵的錯誤報導[ | ]

台灣媒體對於高鐵的報導可以說是聯合造謠攻擊的典範之一。台灣高鐵在其網站不斷的發新聞稿更正,但各媒體仍持續報導對高鐵的錯誤新聞。

  • 聯合報在2006年10月23日10月24日連續刊登兩篇報導,指出日本新幹線在時速300公里狀況下,在地震發生時,只需要3秒就可以將列車完全停下,用來攻擊臺灣高鐵的不安全性。根據物理學定理,若時速300公里在3秒鐘完全停下,一個質量70公斤的乘客,會受到將近200公斤重的力量拉扯整個身體,乘客的內臟與外表會受到嚴重的損傷。事實上,日本新幹線用的地震偵測系統,是偵測傳輸較快的震波,可在破壞力最大的表面波來臨前3秒,即可預知地震並開始煞車。[20]

其他炒作、造謠或雙重標準的報導[ | ]

與事實有所出入的報導[ | ]

沒有事實根據的報導[ | ]


採用模擬畫面[ | ]

不同媒體‧各說各話[ | ]

大幅造謠‧小幅道歉[ | ]

偷拍及侵犯隱私權[ | ]

報導過度政治化[ | ]

泛綠支持者批評,部份媒體報導立場「嚴以律台灣,寬以待中國」。例:雪山隧道青藏鐵路之不成比例報導[3][4][5][6][7][8][9]以及王文怡在11月11日的演講痛批台灣媒體向中傾斜嚴重[10][11]。也有部份媒體報導立場相反。 另有幾則屬過度政治化的報導,如下:

《中時電子報》首頁出現鼓勵動亂字眼[ | ]

2006年9月6日中時電子報首頁《網路主筆室》出現「不敢動亂,倒扁免談」連結。內文提及「怎麼樣才能撼動美國的決策呢?唯一的辦法,老實說,這真的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動亂。……不要用中產階級的偽善,在那裡假裝天真,假裝文明,說我們就是要理性、要說服[21]。」蘋果日報2006年9月8日報導「詩人籲動亂 有罵有挺」中提到:「對此,網路上有人大罵,楊渡主張已觸及內亂及煽動罪,卻也有人附和說,不流血阿扁不會下台。」[12]事後作者楊渡辯稱「只是把情勢分析清楚,並不是鼓勵大家動亂[22]

2006年9月9日BBC台北特約記者林楠森報導「台灣展開反貪倒扁"圍城之戰"」時,其內容提到:「一名資深媒體人士撰文鼓動群眾必須以動亂來引起美國介入,才能達成拉陳水扁下台的目的,也引人側目。有政論節目質疑這名媒體人士擔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文膽,從而有可能代表馬英九想法[23]。」2006年9月17日,《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報導「媒體 勿成分裂社會的元兇」中提到:「在這篇討扁『檄文』指導下,中時關係企業中天電視台的轉播台在凱道被挺綠的群眾佔領,這樣的發展,不正是投其所好嗎?……這篇讓外界譁然文章一 出,沒看到中時老闆有何異議,也沒看到國民黨放了什麼屁,他們共同以無言默許了這樣的論調。這種媒體與這種媒體人,把鼓動暴力、強調激進當成言論自由,……[24]。」

拒聖火,讓台灣形象受損?[ | ]

2007年4月28日《自由時報》報導:有台灣部分媒體指稱,國際媒體指拒聖火事件讓台灣形象受損[25],但實際上多數國際主要媒體(諸如:《路透社》、《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泰晤士報》及日本讀賣新聞》等)報導指出,中國奧運聖火路線惹毛台灣、引起台灣反彈等,並指聖火路線已成兩岸政治議題,並引發台灣內部爭論,未有所謂形象受損等說法[26]

由Google新聞搜尋華文新聞,以關鍵字拒絕聖火得到的結果可以知道,華文媒體的報導與其他語言(英、日文)相對中立的報導不同。也可以說,多數華文媒體在某些事件的報導很容易(故意)出錯。

臺灣媒體對《經濟學人》去蔣化報導的爭議[ | ]

《聯合報》在2007年3月17日的A4要聞版,譯介3月17日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的一篇有關台灣政府去蔣化措施報導,其中將"Cultural revolution"一詞翻譯為文化大革命,《自由時報》以"Cultural revolution" 一詞非專有名詞"Cultural Revolution"為由,抨擊《聯合報》此舉實屬移花接木之行徑,並以統媒稱之[27][28][29][30]

牛津大辭典內所解釋 "cultural revolution" 一語,確實是源於1966年中國文革歷史,且沒有其他解釋。但有人表示譯文應當注意文章之前、後文意的連貫,如果"Cultural revolution" 譯成文革,但是實際上去蔣化誠與文革毫無關聯[31][32][33]

而有人表示英國《經濟學人》此篇報導所下標題確實暗示了台灣的去蔣化和去中國化與中國文革的相似,之所以有『r』和『R』的區別﹐正是因為暗示的是「相似」,而不是相同。

此外,也有人提出《經濟學人》的原文針對蔣介石使用了不少負面描述(例如:dictator(獨裁者)),而對於民進黨作為最負面的形容也只有嚴重到「選舉手段」,但《聯合報》完全沒有翻譯出來。

其他爭議性報導[ | ]

一些爭議現象[ | ]

「獨家新聞」現象[ | ]

其他[ | ]

  1. 電子媒體「新聞畫面」往往是靠新聞記者在旁當「導演」,讓當事者親自將事件或動作重新進行一遍得來的,甚至還有NG[34] [13]
  2. 電子媒體空洞的SNG現場報導內容。
  3. 電子媒體針對某新聞事件,在短時間之內密集重複播報,有疲勞轟炸之嫌。
  4. 利用強調受訪(或call in,或投書)民眾的立場,或著重偏向報導符合自己立場的內容,來彰顯自己既定的立場,一點也不客觀、不中立[14][15][16][17]
  5. 製造族群歧視與衝突的用詞(例如台客華客統派媒體親中媒體媚中媚共賣台聯共反台)。

引發效應[ | ]

Template:Copyedit

八掌溪事件[ | ]

  • 政府層面:總統陳水扁的支持度嚴重下滑,兼任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行政院副院長游錫堃因此辭職,行政院長唐飛亦處分許多相關官員。
  • 新聞媒體層面:台灣知名媒體批評網站與媒體對抗因此事件而成立。

《中國時報》陳洛薇「新228事件」[ | ]

2005年3月6日,PTT網友在台北車站前呼口號,要求《中國時報》一週內道歉,口號訴求為:「媒體要道歉,記者要反省;拒絕無知抄襲,要求媒體自律。閱聽人,站出來!」。詳見《立報》2005年3月7日〈網路力量不虛擬 網友要《中時》道歉〉報導。

捷運強吻男上吊自殺事件[ | ]

2005年10 月發生在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大學生強吻 12 歲少女「強吻案」,被告當事人據信因誤信媒體報導:「檢察官加重起訴,祭出重罰。」而上吊自殺。[18][19]

王建民拒台媒事件[ | ]


2006年8月18日,即有網友準備串聯發起學運,在9月1日台灣記者節當天走上街頭,向「惡質媒體」抗議。2006年8月22日,被視為即將登場的「91反台媒學運」前奏曲「822挺建民嗆TV」行動展開。

  • 詳見王建民

相關內容[ | ]

資料來源[ | ]

  1. 有線電視為例,經台灣政府組織、政策制訂下推展,於1991年衛視五個頻道開播之後,台灣於2003年的有線電視媒體普及率有率已高達84.8%,可謂全球第一。
  2. 此運動簡稱「媒抗」[1]
  3. 2006/10/25 自由時報:新聞自由排名 台灣勝日美
  4. 強叔爆粗口 外國媒體大肆報導,大紀元
  5. 被認定混淆政治與新聞 當面嗆扁記者遭調離,南方網
  6. 2007/01/29 聯合報:記者不當發問 中天網站被塞爆
  7. 2007/01/?? 民視:許瑋倫搏死神 (中天)記者問題惹毛家人
  8. 2005/05/15 中天新聞台現場直播夏禕記者會片段,YouTube存檔(注意:內含粗俗言詞!)
  9. 2004/11/17 《目擊者》第43期【發行人的信】:問題不在攝影機!
  10. 2003/05/01 台灣《壹週刊》第101期:獨家直擊 深入和平醫院100小時桃園新聞網存檔
  11. 2003/05/05 TTNN中華資訊網:「臥底」和平 北市府譴責壹週刊
  12. 恐慌,在政治瘟疫蔓延時
  13. 太殘忍!蘋果日報刊出邵曉鈴車禍照 北市新聞處開鍘 ,東森新聞報。
  14. 報刊血腥斷臂照 藍綠籲規管,大公網。
  15. 2004/09/16 《新台灣新聞週刊》:電子媒體的水災新聞誇張作假,《南方快報》存檔
  16. 2005/11/26 中華日報:林明樺案 偷跑電視要罰!
  17. 2006/08/24 民視新聞台:不滿講話遭打斷 林正杰毆打金恆煒,YouTube存檔
  18. 立委初選》姚文智沒選 三立生出三千票, 2007年5月9日《聯合報》
  19. 〈姚文智沒選竟有票 三立又出包〉,2007年5月9日《華視午間新聞》
  20. 2006/10/23 聯合報 高鐵模擬地震 5公里才煞住
  21. 2006/09/06 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室:不敢動亂,倒扁免談
  22. 2006/09/08 蘋果日報:詩人籲動亂 有罵有挺
  23. 2006/09/09 BBC中文網:台灣展開反貪倒扁"圍城之戰"
  24. 2006/09/18 自由時報:媒體 勿成分裂社會的元兇
  25. 台灣拒聖火》外電爭相報導 賠上國際形象
  26. 國際媒體︰聖火路線 中國惹毛台灣
  27. 2007/03/19 自由時報讀者投書:論聯合報文化大革命
  28. 2007/03/19 自由時報:經濟學人去蔣化報導 統派媒體硬拗為文革
  29. 2007/03/19 自由時報社論:媒體豈可用移花接木手法污名「去蔣化」
  30. 2007/03/19 自由時報讀者投書:<澄社評論>新聞界也需要「文化革命」
  31. 2007/03/20 東森論壇網友投稿:The Cultrual Revolution?or a cultural revolution?
  32. 2007/03/23 東森論壇網友投稿:問題從來不在去蔣化,而是在於記者的心態!
  33. 2007/03/23 東森論壇網友投稿:「我為何討厭黑人」、去蔣化以及「文化大革命」
  34. 2005/10/05 民視新聞台《第三隻眼》專題

外部連結[ | ]

影片[ | ]

  • 2005/10/05 台灣民視新聞台《第三隻眼》
  • 台灣公廣集團公視《紀錄觀點》:《有怪獸》

網站[ | ]

Advertisement